民国的时候,贵州农村有种谜一样的工具

2023/12/22 来源:不详

在民国时代的贵州的偏远农村,当地农民会利用一种特殊的工具打稻子,而它的存在,看似十分简单,但是很少会有人知道怎么用?这件神秘的物件究竟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贵州简称“黔”或“贵”,是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其省会是贵阳,地处云贵高原,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全省总面积平方千米。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6个市辖区,10个县级市,50个县,11个自治县,1个特区,堪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更是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梵净山、织金洞等,也都成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旅游名胜之地。

贵州的历史较为久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贵州便是中原人口中的“荆楚之地”,也是广泛意义上的南蛮之地。贵州因为地处云贵高原,故此其地理环境十分特殊,整体架构呈倾斜状,平均海拔约在米左右。作为一处高原山地居多的省份,贵州素来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说法。从地理学角度来看,贵州地貌整体可以分为高原、山地、丘陵以及盆地四种,其境内山脉众多且蜿蜒纵横,几乎成为了该省地理环境最重要的标志。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温变化小,属于冬暖夏凉的福地,气候十分宜人。当然,因为山区本身的特殊环境构造,故此也会出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尤其是身处大山深处的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在里面的村民,也必须要忍受诸如干旱、秋风、凝冻、冰雹等自然灾害,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农业生产。

贵州农村的农民们,在山里生活的同时,也要忍受艰辛的体力劳动,在山多地少的环境中,耕种是一件极其辛苦且麻烦的活计。因为气候环境的原因,故此,贵州农村山区的农民,还是主要以种植水稻为谋生手段,不过碍于山区地理环境的复杂,大型收割器械难以进入山地进行收割,故此,多数农村山民仍然会采用最原始的收割方式,用以收割地里成片的稻田。作为一种粮食作物,水稻的收割方式极为特别,不仅需要采割,而且还要对生长在稻穗上稻粒实施脱粒。不过因为水稻本身的稻粒较小,故此而言,人们也不可能对其进行精细化的处理,于是,聪明智慧的劳动人民,便逐渐发明出了一种特殊的脱粒方式。

一般来说,贵州地区的农民们,在进行水稻脱粒的时候,往往都会在地头放置一个四四方方的大木箱子,木箱子呈上宽下窄的梯形状,当地人将其称作是“斛”。斛是古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盛装粮食的工具,其自身容积较大,且本身是木质物品,可以防潮防霉,对粮食的保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此时可能不少读者都会感到好奇,如此一个巨大的木箱子,究竟是如何实现脱粒的呢?其实很简单,最重要的步骤还是需要付出不小的人力活动。贵州地区的农民,在收割水稻的时候,往往会将斛放置于一个恰当的位置,并开始逐步收割水稻。

将割下来的水稻全部扎成小捆,并用双手掐住其尾部,使得稻穗与斛壁进行充分的撞击。如此一来,稻穗内的稻壳便可以与稻粒脱粒,全部进入到斛之内,被完整的收割下来。不过此类收割方式存在极大的弊端,就是在脱粒的过程中,会相当浪费人力,效率也十分低下,更重要的是,由于在撞击过程的大力挥动,会造成粮食颗粒被挥舞到斛外,造成了粮食浪费。

时至今日,虽然不少山区内的农民仍然在沿用木斛收割脱粒的方式,但是绝大多数农民在搬离山区之后,便已经学会了利用机械化进行收割,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而且还令粮食的回收率上升到了顶点。不得不说,在现代大型机械的普及和应用之下,农民们的双手得到了真正的解放,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类似于斛的老物件已经被淘汰,但是它们还是被收藏进了博物馆之内,毕竟,它们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值得我们去纪念。参考资料:《古董故事》李伟峰著河北出版社出版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9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