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瀑乡人旅游红火生活美天眼新闻
2022/9/24 来源:不详三代人眼中的贵州巨变
何颖正在工作。 金秋时 摄
尹邦慧经营民宿酒店。金秋时 摄
何颖一家全家福。 金秋时 摄
尹华伦在新城开的杂货小铺。 金秋时 摄 加快旅游开发 大瀑布旁商铺兴 “黄果树不发展旅游,我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靠天吃饭’的日子!”提起往事,何颖的外公尹华伦不禁感慨。 长期以来,喀斯特地貌显著的黄果树地区,地形破碎、土层浅薄,老百姓“为吃而种”,只能靠微薄的种地收益艰难生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尹华伦一家住在黄果树大瀑布旁半边街上的一间茅草房,种田为生。年6月,经省政府批准,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两年后,率先进入国家首批重点开发的风景区名列,旅游开发建设不断加快,精通制铁工艺的尹华伦在半边街上做铁农具买卖。那时,国道穿越半边街,过往车辆频繁,顾客越来越多,初尝生意甜头的尹华伦很快盖起三层平房。“一楼是门面,卖五金,考虑路过的货车和游客很多,上面两层就用来自住和开旅社。”尹华伦回忆说,当年半边街非常热闹,有做餐饮的、有开旅社的,商业兴旺。依靠这间三层楼老铺子,尹华伦养育了何颖母亲一代6兄妹。 据统计,到上世纪80年代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量从年数百人增至50万以上,半边街80%以上的群众开始从事餐饮、为游客拍照等经营活动。 一瀑成名效应 乡村人家生意火 上世纪90年代,黄果树景区加快旅游发展,周边不少群众参与到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并通过制作、售卖本地特色小吃食品,满足游客餐饮需求。 年,城市主干道直通紧邻黄果树核心景区的洒把村,来往游客越来越多,洒把村街上,第一家餐馆——“石林餐馆”开业。年,已经嫁到洒把村的何颖母亲尹邦慧抓住机遇,和丈夫凑钱买了辆中巴车,跑黄果树到安顺旅游专线。 年,尹邦慧的丈夫被聘为黄果树旅游集团公司的一名观光车司机,尹邦慧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开起特产小铺,当年就净赚3万元。接下来的几年里,洒把村临街的不少人家都陆续做起餐饮、住宿生意。 年,尹邦慧拿出积蓄,大胆投入万元,打造成了一家民宿酒店。“每年夏天旅游旺季,房间预定非常火爆,一年算下来,30多万收入没有问题,基本保证全家人生活支出。”尹邦慧笑着说。 全域旅游构建 心怀家乡做贡献 如今,走进黄果树旅游区黄果树新城,一栋栋红白相间的现代化楼房矗立,街道两旁商铺林立,转角处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烟酒小铺,由尹华伦经营。他的家在距离小铺仅数百米的新城现代化小区楼里。 上世纪90年代,地处黄果树核心景区内的半边街,生活着户群众,这也成为黄果树首次申遗失败的主要原因。年黄果树景区完成半边街生态搬迁,尹华伦和其他多户人家搬至黄果树新城居住。年,黄果树景区荣获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低碳生态景区”荣誉,并在年重启申遗之路。“我支持搬迁,长远来看,只有景区发展得好,我们才有更好的生活。”尹华伦笑着说,搬出老房子,住上新居,政府还免费提供门面给老两口做点烟酒生意。 今年25岁的何颖,也在前两年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现在是黄果树融媒体中心的记者。 “只要有时间,我就回家帮着妈妈打理酒店,帮着外公看看小铺。”何颖说,家乡发展越来越快,尤其是黄果树景区、龙宫景区、屯堡景区联动,景区管理持续提升,作为记者,能为家乡发出好声音,感到很幸运! 在她看来,当今构建全域旅游发展大背景下,自己作为一名黄果树人,希望更多群众和自己家人一样,理解、支持黄果树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为推动家乡旅游实现全域旅游井喷式发展献力。
壮美大瀑布。 卢韬 摄 相关链接 安顺是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面积占国土面积12%,远高于全国1%和贵州4.2%的水平,全年舒适期长达10个月。 黄果树景区和龙宫景区是省内最早重点开发建设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龙头。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每年接待游客量从年数百人增至50万人以上;截至年,龙宫风景名胜区累计接待游客已超余万人次。 经过上世纪50、60年代的粗放式管理,再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规划管理,安顺市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如今,该市借助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契机,大力实施“全域景区化、景区精品化、文旅一体化、业态多样化、营销数字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助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目前,安顺拥有5A级旅游景区2个、4A级旅游景区8个、3A级旅游景区14个,境内还有关岭古生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及花江大峡谷、夜郎湖、斯拉河等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截至年底,安顺市旅游业持续“井喷”,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35%、37%。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金秋时 吴兵
编辑 刘莉莎
编审 胡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