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贵州文旅融合发展金台资讯

2023/1/6 来源:不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张凌

中秋和国庆假期,安顺黄果树景区迎来新的旅游高峰,景区秩序井然。记者了解到,通过实名制分时预约和人脸识别入园技术等新兴科技,年,该景区在仅保留2个售票窗口和6名售票人员的情况下,通过智慧化观光车客流调度系统,用辆车完成了万游客的接待,实现了景区中天星桥、大瀑布、陡坡塘之间的游客引流和分流。

“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限制,黄果树核心景区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景区内观光车道路较窄,仅可供观光车单向行驶,内游道路多为羊肠小道,可容量很低,大大制约了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和中转效率。”贵州黄果树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张目说,近年来,贵州旅游迎来井喷式发展,对景区的运营管理效率和游客服务形成巨大挑战。

张目告诉记者,目前,黄果树景区已经部署具备红外线双目摄像头、危险地段预警防护、人流密度检测、人脸识别轨迹查找、寻人寻物功能的智能化安防设备共计余台,全面保障游客安全。

凭借独特的地理环境,贵州旅游有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贵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充分的地方之一,全省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4个。

“梵净山等地申遗成功,将贵州的自然遗产地推向世界,得到全人类保护和全球认可,大大提升了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教授肖时珍说。

“通过科学研究,对提升当地旅游资源的内涵、品质、影响力,以及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具有重要意义。”肖时珍说,作为贵州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专家组核心成员兼秘书,她参与编制这些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保护科技的支撑材料,充分论证了这些地区的突出品质和显著的全球价值。

贵州科学院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吴克华表示,研究所对织金洞、黄果树、龙宫、天河潭、双河洞等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进行勘探、制图、评价及规划,为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及山地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运用SRT单绳技术、洞穴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飞拉达”攀登营建技术等,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与多个国家技术团队联合考察,已探测或研究的洞穴千余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双河洞洞穴系统长度超过马来西亚的清水洞,成为亚洲第一长洞,进一步确定了贵州在世界喀斯特洞穴资源领域的重要地位。

此外,通过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获得相关科研、服务项目资助余万元,为双河洞景区引进资金10亿元,间接为双河洞和红果树景区获得经济收益28.5亿元以上。

“贵州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受现代文明侵蚀小、民族村寨保存完好,承载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余压芳指出,村民们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就是村寨“文化空间”,蕴含着丰富文化价值。

年6月,余压芳带领团队开展的“贵州民族村寨文化空间识别技术构建与应用”项目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甄别不同村落之间的文化特色,能够避免“千村一面”,促进村寨旅游产业的差异化发展。

“遵义海龙屯作为贵州首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地,使贵州拥有了一个世界级的旅游品牌。”贵州省图书馆馆长彭银介绍,海龙屯是山地建筑的杰出典范,包含着深邃的军事防御理念。

年,彭银带领团队,利用3D技术,在考古发掘的同时进行复原研究,借助3D建模虚拟展示技术,可让游客一窥年前的新王宫建筑,在虚拟场景感受海龙屯的辉煌。彭银说,通过建筑技术研究,项目团队不断完善修缮设计方案,使文化遗迹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展示,为申遗提供技术支撑。

“科学技术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智慧文旅产业正迎来大繁荣大发展。”省科技厅副厅长秦水介表示,贵州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挥大数据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带给游客更好沉浸式体验,推进科技创新贯穿于文旅发展全过程,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