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安江畔飞出银凤凰,湾水镇洪溪村苗族银饰
2023/4/29 来源:不详作者:潘晓东、潘业超
年形成初稿,年11月完稿
凯里市苗学会湾水分会供稿
摘要: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银饰文化久负盛名,也是中华民族内部互相交融学习的见证。年以来,笔者多次对贵州省凯里市湾水镇苗族银饰文化的调查,通过跟踪银匠村洪溪村甘塘寨等地银匠群体的调查访谈,分析目前银匠群体特征、湾水镇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变迁及原因,试图以此为例,探索新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关键词:苗族银饰;改革开放;传承发展
年,湾水镇某家婚礼中父母为女儿准备的银饰嫁妆
1.湾水镇苗族银饰产业的发展历程
湾水镇地处凯里市东北部,镇驻区距市中心37公里,重安江由西向东穿镇而过,东临旁海镇,南接湾溪街道,西抵龙场镇和大风洞乡,北界黄平县。由于清水江的支流重安江穿境而过,绕过镇区,故苗语称为KhangdJangl,意为水湾之处。镇域世居族群为苗族、汉族、革家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98%,以苗族为主。是一个典型的苗族乡镇。
该镇古代属“苗疆”,于清乾隆元年(年)置乐安堡(驻乐安),民国3年(年)设第三分区(驻湾水),民国21年(年)改置正区,民国24年(年)撤第六区,乡(镇)改称联保,民国31年(年)改湾水联保为湾水乡,直隶炉山县,年11月解放,年湾水乡析为湾水、曲江、岩寨、里仁、洛榜等5个乡,后多番改置,年,湾水、米蒿2乡合并为湾水镇至今。由于建置历史较短,尚保留较为浓厚的民族文化,尤其是银饰文化底蕴深厚。
湾水镇地处凯里东北部
湾水镇的银饰文化与凯里周边的旁海镇、龙场镇、大风洞镇、炉山镇,以及黄平县、施秉县、镇远县接近,由于自身地处两县交界,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银饰起源、发展和现状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湾水镇银饰的发展对苗族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1.1源于上古,蕴含“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至少在古蜀时期(三星堆遗址)就已经开始使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装饰物。而苗族的银饰文化,也可追溯到上古,如黔东南苗族古歌《运金运银》《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等篇章[1],已有对金银的祈望和崇拜,其歌中唱到:
还有人认为,苗族最早的银饰艺术萌芽于巫术图腾活动之中,苗家笃信银器能驱邪逐崇、防阴气戕害。
而更多的学者认为,苗族喜爱银饰,和苗族同胞认为“万物有灵,万类有命”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思想有关。金银是苗族开天辟地神话中的重要参与者,上古神以金银铸造日月,基于对日月的崇拜,金银有了神圣性。且苗族中部方言群众认为蝴蝶妈妈生了十二个蛋,进而生出人类始祖,所以凡是和蝴蝶有关的花草树木皆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将人与自然看作一个生命共同体,被广泛的应用在苗族的衣物及装饰物上。从白银的本体,到他的图案样式,都蕴含着苗族先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智慧。
1.2起于商贸,见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交融学习
15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白银大量进入中国,而“苗疆”的木材贸易,导致白银沿着沅江流域、都柳江流域逐渐逆向流入“苗疆”,形成“木银贸易”,在此背景下苗族银饰文化开始兴盛起来,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也因此,至今多数沿江居住的苗族社区,银饰文化相当丰富,苗族银饰文化从兴起就注定了其与经济发展直接挂钩。湾水镇正是处于清水江上游主要支流重安江边,是古代驿道的重要节点,凯里、黄平之间聚集的贸易市场,也就有了银饰发展的基础条件。
湾水镇境内有重安江穿镇而过,清水江是其与旁海镇的交界
历史上,居住于重安江畔的湾水人,也一样受到“木银贸易”的影响,通过重安江,湾水本地的皮革、麦子等土特产顺着重安江到清水江下游的旁海镇、施洞镇、甚至远达湖南洪江等地,兑回食盐等苗疆稀缺商品,下游的台江、镇远、施秉苗族银匠,以及湖南的许多补锅匠、银匠等匠师,也通过下游的清水江到湾水一带行走,为村民们补锅、加工银首饰,好学的湾水苗胞也学会了银饰加工技艺,湾水镇的苗族银饰工艺的发展,见证了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交融,是中华民族工艺文化融合的共同体。如岩寨村的杨文发,在清末民国初期,就是向来到岩寨的湖南银匠学习,成为最早掌握银饰加工技艺的银匠之一[2]。
直到解放后陆运发展之前,重安江依然航运繁忙
但是,解放以前,苗家人受民族压迫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苗疆经济发展滞后,生产水平也低,银子也很少,能穿戴银饰的只有较为富裕的家庭,而银饰加工者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苗族银饰加工者的政治地位却低,所以做这一行的人极少,湾水镇区的银饰加工店仅有2家。而且那时加工方法也较为原始,所有的银饰无论大小物件完完全全是由人力加工,工作量很大,做这一行的人都很苦。这使得苗族的这一门传统手艺传承和发扬受到阻碍。
年,旁海镇(与湾水镇文化接近)苗族服饰,女子所戴银饰与今日已较为接近
1.3兴于解放,民族政策促进苗族银饰制作开始兴起
新中国建立,黔东南成立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族压迫没有了,苗族能直起腰杆来了。苗族有了自己的公社,党和政府帮助苗族同胞创立了文字,又体谅苗族的传统,专门拨出低价银给苗族用于银饰制作,苗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苗族人民热衷于自己文化的发扬和传承。随着这一势头,很多有文化一点的农民开始转向从事银饰加工,苗族银饰加工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湾水镇的老杨学习银饰加工始于年初中毕业后,先是随他人从事白银买卖,后师从于湾水镇曲江村苗族匠人,杨师傅的师傅去世后,他得老人衣钵,传承这一门民族工艺。此时,苗族银饰的种类还较少,主要还是传统样式。民族文化传承较好,男人还保留戴银饰的习俗、男人的银耳饰比较普遍。
六七十年代,左倾思想严重,当时的人们认为银饰加工是奢侈消费,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一些苗族银饰匠人不得不把银饰加工悄悄的进行,这一时期只进行一些如戒指、耳环、发簪等之类较为细小的小物品加工。银饰加工技术没有多大的发展,苗族银饰加工进入低谷期,银饰制作者大多是因为民族感情而坚持在做,大部分人转行。
1.4盛于改革,市场经济下搏击于商海闯出致富道路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开放,苗疆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苗家人生活逐渐富裕,生活质量的提高,民族文化逐渐在变化中得到回归。这时,湾水镇苗族的男人已经没有了穿戴银饰的习惯,男人的服饰趋于西化,但苗族的女人依然保留了苗族的传统,苗族服饰、银饰得到女人的完好保留。苗族银饰是最能代表黔东南苗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外人看来,盛会上戴有银衣银帽的女孩,肯定是苗族。所以,苗家的银饰文化开始发展起来。
80年代起,大家从传统的苗衣中得到灵感,苗家银饰也由此悄然发生变化,银帽还是原来的样式,但上面的银花越来越多,银项圈比以前的规格大了,很多物件都有了大的创新。银手镯还是原来的老样式,因为苗疆一直以来都流行巫教,“苗族文化一开始就与巫教有了联系,作为苗族文化代表的苗族银饰也不例外”[3]。银手镯的多种样式也是由巫师定了样式,不能有大的改变。而从老照片新照片对照中,可以看到,苗族银饰构成整体没有太大变化,但小物件加了很多,具体花样也有了新的变化,总之是向越来越美观、越来越齐全的方向发展。苗族银饰走向两个方面,一是精简的舞台装及平装银饰方面;一是向复杂多样的盛装银饰方面完善。
这一时期,银饰加工方式有了较大的提升。在这之前,全是人力制作,如银条、银线等,都是银匠师父一锤一锤打出来的,用火融化白银,那个风机也是银匠一脚一脚踩出风来的,还有到了80年代,有人到了雷山县进行学习,学到了新技术,用上了焊接,用上了一些机器。当时焊接技术不发达,气流只能用嘴来吹,银匠工作很苦,有时一天下来,脸都黑了,但这时候,湾水镇区已有3家银匠制作店铺。到了90年代,逐步引入机器,还使用上了模具(一般在农村还多用手工)制作银饰。因此,银匠多了起来,增加到6个。到建国50年后,机器运用更广泛,银线、银条、银片等大件,由机器来完成,银匠的工作相对轻松了,湾水镇学习银饰加工的人越来越多,银饰行业兴盛起来。
到年,湾水镇镇区已20多位银匠入驻。据凯里市民族银饰协会会长杨明初步统计,到年,全镇从事银饰加工和销售的银匠约户余人,除了集中在凯里小十字的60来户外,还分布在贵阳、安顺、黄果树景区及州内的黄平、施秉、镇远、剑河等县市及其乡镇,有的还将店开到北京、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年加工白银多吨,销售收入超亿元。而且在出售渠道上也有所拓展,有些苗族银饰店铺还开起了网店,越来越多人因为进入苗族银饰加工行业,不仅能脱贫,甚至已经致富。
6年国际芦笙节,湾水镇银匠老杨在凯里市参加苗族银饰作品比赛,获得三等奖;年5月,湘西苗族自治州凤凰县苗族银饰节,凯里市代表队黄平类(湾水镇苗族属于黄平类)银饰在赛场上极为亮眼,也获了大奖。洪溪村一位杨姓老奶奶,丈夫是银匠,她经常作为贵州苗族银饰品代表,出席各地商务会,使得苗族银饰畅销到全国各地,还到达了日本、东南亚等地。双元村的杨春林,凭着他的古阿新品牌,也把重安江边的银凤凰,带到了全国,飞向了世界各地。
苗族银饰的起源,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苗族银饰文化的兴盛,是党和政府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提高了平台和保障,特别是地区自治政策和多种民族政策,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快速发展。
年,湾水镇格种芦笙会上拍的银饰盛装少女
2.湾水苗族银饰类型、制作与特征
苗族是勤劳、善良、骠悍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智慧、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的民族,苗族银饰艺术就是其代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苗族人对银饰爱惜备至。
2.1湾水镇苗族银饰品种样式多
湾水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大件重达克,小件不等,银饰款式繁多。
湾水(黄平支系)银饰工艺复杂的银饰,数大花银帽、响铃板项和银围腰,俗称三大件。大花银帽亦称银冠,其帽顶满铺银质草片,片上满焊细银丝旋成的螺状支杆,杆尖撑着呈盛开状的上百朵银花,高低错落,使帽形状若花篮。稍有动弹,银花摇晃,显出一派春的意韵。
响铃板顶形如连成圆形的牛角。银板上镌二龙抢宝,吊护心银盘、垂鱼、虫、花、矛、刀、剑等什物,丰富纷繁。
银围腰则由12块以上的偶数长方形银牌缝于布条上,银牌上刻燕、蜈蚣、鱼、猫、马等动物图案,四周装饰尖头人形银片,吊以银玲,饰于姑娘身上,不但顿添英姿,且显得富丽堂皇。
2.2湾水镇苗族银饰造型奇特精巧
银饰品图案以自然物等作图案,带有图腾崇拜性质,其辐廓清晰,栩栩如生,造型独特。
其图案以日、月、星光、山水、风云、龙凤、虎、羊、鸟蝶、鱼、虾等走兽、昆虫及花卉,实果等作样,
银饰的装饰图案较为固定,多取材于猫(虎)、狗、马、鱼及花鸟草虫。
2.3湾水镇苗族银饰的制作流传精密
制作方式有利用手锤、模具、拉丝板、钳子、吹焊工具、煮洗刷白等,溶、锻、焊、镀、洗大都采用先进技术。煮洗到位,洁白闪亮,盛受顾客青睐。
2.4湾水镇苗族银饰的特征
2.4.1内涵深刻造,具有民族特色
苗族银匠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苗族银饰图案和造型,既有西方的奇思狂放般的时尚,还有东方特有的细腻灵动;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龙、凤、祝福语,花、鸟、鱼、虫都可精心加工成银饰图案,借以寄托向往美好生活,走出大山,考取功名等思想,也显示了一个大民族的辉煌与气势。“银饰这一载体,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4]
2.4.2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如西江苗寨苗族大银翅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而湾水镇苗族银帽,形态大,层数多,在顶上还置放一只较大的凤鸟;以多为美,处处皆可体现,如服饰上,从清末开始,就如同盔甲一般的银片图案绣在盛装上,与服饰形成一体,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腹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确实是呈现出"多"的艺术特征。以重为美,这涉及到最初有一些人家由于财物不及,用白铜替代,重量不足,真金白银则重量很足,湾水苗族银饰全套下来,轻则五六斤,重则十几二十斤。以大为美、以重为美、以多为美,既体现了苗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也向外人表明了自身的财富,体现了开放自信的心态。
2.4.3实用价值高,有利于养生
苗族银饰的起源,就与养生护命有密切关系。一是“避邪”,最初是源于“万物有灵”的巫教思维中,银可以驱邪保平安;二是身体健康状况的“睛雨表”,遇身体有风湿或内脏疾病时,银会发灰(用棉布或牙膏轻擦即恢复),方便及时就医,因此它本身就有了养生护命的作用;三是便于迁徙时“人走家随”;历史上苗疆常遭受战乱,部分地区苗族居无定所,且苗族长期居住木构建筑,较怕火灾,随将家里积蓄换成银锭打制成饰物由家中妇女佩戴,必要时,人走则家随,被火烧了也还能保留其价值;四是显示财富和装饰,各类图案和造型,以显示自己的财富,以及装饰之用。
2.4.4苗族银饰制作传承体系完善,易于传播
湾水的银匠,以父传子女、亲戚传亲戚的方式,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已经形成自成一体的一套传承方式,而且也易于教学,有些天赋高的人,三个月可以学个大概,三五年则有小成。如镇区的吴华,是新生代苗族银匠的代表,高中毕业则学习银造,三五年的时光,他也基本掌握了全套的苗族银饰品手工艺术。
图1湾水镇苗家银饰装束(年)
3.湾水镇银饰加工业发展现状——以洪溪村甘塘寨为例
湾水镇的银匠分布广泛,遍及洪溪、岩寨、湾水、格种、翁当、王司公、依友、江口等村寨,而其中以洪溪村甘塘寨最具代表,全村有一半以上的人家都会银饰加工技艺,几乎人人都懂一些。笔者在多次调研中,广泛接触该村的银饰加工人员,故以该村年时调查情况,来说明湾水镇银饰加工业的发展现状。
3.1甘塘寨:从务农为主到银匠过半
3.1.1历史悠久,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洪溪村位于乡驻地西北1.5公里,东与曲江村相连,西与岩寨村毗邻,北与岩庄村接壤,南与依友村临河遥望,甘塘寨是其中一个自然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苗族古寨,现已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列。村寨内有些老木房据说已有余年。据老人们说,他们祖辈是从江西迁徙而来,按照现传的苗族古歌记录,该村至少有年历史,村庄原来也是吊脚楼,清朝晚期,村里的苗族青年参加英雄张秀眉领导苗族起义,经历战火。战后重建时,由于没有较高的树木,无法建成高大的吊脚楼,只能建造一二层的地居式建筑。
江右岸台地上的村寨,即洪溪村甘塘寨(年摄)
3.1.2传统产业,世代农耕为主
甘塘寨悬于半山腰,平地主要在河谷之中,山上有旱地。村子共多户,都农业人口,每户每人平均三分地,在家从事农业的农户每年年纯收入0.6-1万。耕作的绝大多是梯田,梯田景观美观,但不易于耕作,不能大面积耕种,不能机器操作,播种收割只能全部人力来做,肥料也多是农家肥。水田农作物有一年一季的水稻、油菜、蚕豆等。旱地作物有少量的小麦、玉米、葱、白菜、豆类等。
3.1.3小村寨,飞出苗族银饰制作工匠群体
这里在建国以前有过2家银匠户,从90年代开始,学习银饰制作之风开始在村子卷起,现在几乎每家都有会制作银饰的人。年全寨户就有户人以上从事银饰加工业,其中妇女从业就有人,占66%。目前,村子多数匠人都在外地开银饰加工店,他们大部分分布在湾水镇镇区和凯里市区大十字开店,个别在其他镇,如在炉山镇的吴志鸿,初中毕业时就随父亲学习银饰制作,现已独立开店,独当一面。据调研得知,银饰制作入门时间较短,一般只需1-3个月,一年后大部分就可以出师,因此很多人参与进来。
本地有一个刚回家的银匠说:他在雷山县、三棵树镇听说有几位苗族银匠想合伙开个大的银饰制作公司。现在村子基本小康,出了10几个大学生,而且有两三个大学生继续学习苗族银饰加工手艺,传承基础较好。至今其中10多个就是洪溪村甘塘寨的,还有大部分人在外镇,外县,甚至是沿海地区搞苗族银饰加工,洪溪村农业人口转到银饰加工业的人越来越多。6年,洪溪村村民还自发组织协商,选举产生银饰品加工协会。
图2江左岸为湾水镇镇区(年)
3.3立足本镇,镇区甘塘寨苗族银饰加工发展现状
3.3.1从事银饰制作工匠情况
湾水,是一个人口2万余人的小镇。在镇大街上,年就已有二十多家银饰品店,有12家是洪溪村的,占比一半左右。在年龄结构,60岁以上的1人,45岁以上的3人、30岁以上的4人、30岁以下的3人,其中有一个姓杨的老银匠已经年近七十,他对我们湾水苗族银饰制作的发展很是清楚,此后续再表。能了解苗族银饰文化的有10个人,仅有2位年轻人不了解,这两年轻人是先去了东南沿海打工,觉得银饰加工挣钱,又回来干这一行。
年于湾水镇区调研,银匠作坊内照片
3.2.2银饰店铺、银匠收入水平和设备情况
在这些作坊中,能给顾客开正规收据、发票的,只有三家能做到,给店面装饰广告的仅有3家,大多数靠自己的信誉。有3家是家传的银匠,12家原先都是农业家庭。店面组成都是以家庭为单位,银饰店银饰价格也是在4元/克-7元/克不等,每户年收入4万-10万元不等,10万元有1家,8万元有3家,5万-8万有4家,4万的有4家。店里摆放银饰品不多,加上一些设备,店面资金应在15-20万元左右。这二十多家银饰店,都有千元以上的机器设备,有拉银线、压银片的机器设备,有焊接用的小电焊等。制作工具相对完善,制作方法趋向于手工的多。在多家银饰加工店中,发现多有毛主席像的挂历。
3.2市场拼搏,小十字甘塘寨苗族银饰加工发展现状
3.2.1从事银饰制作工匠情况
凯里小十字是凯里市重要的步行为主的商贸街道,人流量极大,是凯里市最繁华的区域之一。小十字苗族银饰一条街30多家苗族银匠店,全部都是苗族人开店,其中有13家是湾水镇洪溪村的,人员占比近一半左右。在年龄结构上,45岁以上的占2个,30岁以上的5个,剩余的6个为30岁以下,30岁以下占比接近一半。在性别上,13家中,其中女匠人2个,如吴昌仙,就是一位女士,在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学习银饰制作,一直经营苗族银饰制作。对苗族银饰文化了解的情况,有6家相对了解,大部分是30岁以上的男子。另外,根据后续跟踪调查,到年时,凯里银匠村(原小十字土产公司内),已有多家从事银饰加工销售商户,其中90%是湾水人。
小十字湾水籍银匠开的银饰品店铺
(年,凯里苗学会湾水分会同志摄)
3.2.2银饰店铺、银匠收入水平和设备情况
所有的银饰店都有营业执照,有相对完善的营业收据、发票等。其中有2个人是家传的银匠艺人,10家是农业家庭、2家是从事其他商业。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有夫妻一起、师徒相承、父子承袭、朋友互助等形式。一般来说,小十字苗族银饰店的柜台银饰投入大约在10-15万元左右,一共加起来,店面的资金大约在16-22万元左右。除了手工制作的银饰,有了很大一部分的机器加工银饰,作坊里有如拉银线的机器、压银片的机器、以及手镯的模具等机械化设备。银饰店银饰价格在4.5元/克-7元/克不等,银饰店的年纯收入为5万-10万不等,调查13个人中,有2个是10万,有3个是8万,剩下的是5-8万。
3.4甘塘寨银匠群体变迁与特征
3.4.1银匠群体特征
在人员年龄结构上,留在镇区老家的,以中年人为主,而在凯里市大十字的,则以青年群体为主;在传承方式上,有很多种形式,有夫妻互授、师徒相承、父子承袭、朋友互助等形式;在店铺组织形式上,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在收入情况上,银饰纯收入都在每家5万以上,而年凯里市人均GDP为1.5万元,银匠收入处于当地中上等、上等水平;部分银匠对于苗族银饰文化有一定了解,但有一部分年轻的银匠则了解不多。整体来看,传承情况良好,传承基础较好。
3.4.2银匠群体从业情况变迁
在工匠职业变迁上,在民国时期,该村仅2位银匠,到了年,已超过30位,而在接受调研的25位中,有5位是家传,其余20位,原来几乎都是从事农业的家庭,部分曾外出其他省务工回来,即绝大多数都是由从事农业的人员转为银饰制作工匠。由此可见,以洪溪村苗族银匠为代表的湾水镇苗族银匠,呈现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人加入到苗族银饰制作中来。
3.4.3女性群体的参与度加大
苗族银饰锻制工艺十分复杂,完成一件银饰通常需要近30道工序,一般子承父业,体力消耗大,鲜有女性从事这一行业,以往银饰加工主要是以男性为主,通过调研,发现了不少女士逐步参与进银饰制作之中。此外,据新华社报道,洪溪村还有从事银饰加工制作12年的女匠人杨昌兰,杨昌兰肯吃苦、肯钻研,师从银匠世家的丈夫、公公,练就了精湛的锻制技艺。年,杨昌兰与丈夫吴治光成立了银饰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5]。
年于湾水镇区调研,银匠的银饰模具
4.湾水镇苗族银饰发展变迁的原因
4.1苗族政治地位提高与经济教育的发展,是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的根本基础
建国以前,苗族的政治地位低,经济发展滞后。在县市以上,很少有苗族的干部,如当时的整个凯里市旁海老区的翁项乡,仅有三个高中毕业生,其中只有一个参与县级以上的工作,在国家建设中,就更少。在在苗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结构中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变成了半封建的社会经济。“黔东南的天柱、锦屏、剑河、台江、炉山(今凯里)县交通方便、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都先后出现了苗族资本家、商人或作坊主。而相对远离政治中心的湾水镇,自给自足(甚至是自给不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这些地区苗族人民生活极为贫困,谈不上什么商品经济发展,更没有什么苗族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6]当时的苗族银饰加工,整个湾水就两个人,发展极为缓慢,这门手艺甚至有可能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还逐步在苗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截至目前为止,全国苗族较多的地方,已建立了六个自治州,十个自治县。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年,苗族地区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到年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土改工作,从年到年,苗族地区又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到年的改革开放,后来的西部大开发,苗族商品经济、文化科技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苗疆新城凯里、文山、融水、都匀、吉首等中小工业城市。人民当即做主了,政治地位提高了,经济得到发展,这些是硬实力,是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的基本基础。
解放前,文教事业也很落后,学校很少,许多人无力上学,文盲遍地皆是。现在已普遍办起了中、小学,达到县县有完中,镇镇有中学(至少也有初中),村村有小学,入学学生成倍增加,上大学的也不少。卫生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县县有卫生院,镇镇有卫生所,村村有卫生站。“不久,霍乱、天花、疟疾已经绝迹,伤寒、结核、痢疾已基本上得到控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人民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7]
教育卫生水平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为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强动力;原先银饰制作者,都是文盲,而现在,大多是中学毕业,还有了几个大学毕业生,大家制作银饰用上了新技术,这是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的人才技术基础;且国家对这一方面拨了专用银,使得苗家人用上低价银,这为苗族银饰加工提供了资源保障。
湾水镇属于炉山苗族自治区(今属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大部分是苗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苗族人实现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愿望。使得苗族工艺加工得到更大的发展,如苗族服饰、竹木艺、银饰加工等,尤其是苗族银饰品的加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4.2苗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是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封建社会以前,统治者多认为苗族是化外之民,民族压迫严重,使得苗族人有一定的民族自卑感。到了民国时期,情况稍微好了一些,各村都有了懂汉语的人,随着国民党保甲制度的深入,苗族也有了机会参与当地的一些政治权利。但这种情况还是很少,在经济上的盘剥还是很严重。“这一时期,清末出现了为反对民族压迫的两次大起义,国民党时期也出现了为反对盘剥加税的反抗。民国初年,苗族的发达地区出现了优秀分子熊希龄、王宪章等人参与了辛亥革命,苗族人梁聚五写了《苗彝民族发展史》”。[8]苗族民族觉醒逐渐提升。
建国以来,苗族人当家做主,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自治政府;国家扶持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造自己的文字,发展自己的文化,苗族人积极响应,自觉与政府合作创造苗文;自觉地搜集苗族诗歌;对苗族历史编撰等发展民族政治、民文化的活动越来越多,苗族同胞学习自己文化的热情高涨,民族意识觉醒。改革开放后,黄平地区(建国时湾水属于黄平地区)出现了一位苗族省长王朝文。苗学会的建立;自治州在苗族人民的要求下,举办起了国际苗族芦笙节;苗族人建立起了大量介绍苗族文化的网站,香炉山苗族祖先蚩尤祠在苗族人捐款下动土施工。
这样的民族觉醒,使得代表苗族文化的苗族银饰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苗族以前没有文字,文化绣在衣服上、印在银衣银帽上、唱在古歌上。而湾水镇苗族银饰加工业,除了在右倾时期和文革时期,苗族银饰加工制作发展受到一些限制外,其他各时期都得到了发展。后来凯里学院的苗族人有人对苗族银饰所蕴含的文化、历史进行了调查研究,写了有关文章,使得苗族银饰制作有了一定的指导。苗族同胞对于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也在银饰文化中得到体现,反过来就促进了苗族银饰加工业的发展,苗族的民族觉醒,为苗族银饰加工业的变迁提供了内动力。
4.3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是苗族银饰品传承创新的外动力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苗族银饰加工制作的发展加快了步伐。市场机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外部先进的银饰加工技术,外族人也从外面过来想分一杯羹,所以,竞争越来越大,苗族银匠也加快了自己学习和创新的步伐。湾水镇的银匠多了起来,竞争更大了。现在这里苗族银饰走向两个方面,一是精简的舞台装束及平装装束方面;一是向复杂多样的盛装方面完善。而且苗族银饰品卖出的渠道也多了,还有人开了银饰网店。
这便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湾水镇洪溪村的受访苗族银匠老杨说:我从苗族银饰加工业40余载,改革开放以来,苗银制作能给银匠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应,银匠的队伍越来越大,苗族银饰一直在创新中发展,何况苗族银饰虽然用上了机器,但这一门艺术有一些加工却不是机器所能替代的,银饰加工是一门艺术,她侵染着苗族银匠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诠释,权诠释着苗家人“万物有灵,天人与一”的思想理念[9]。制作银饰者,工艺不精者就被淘汰,不懂苗族文化者,就制作不出苗家人喜爱的银饰,就会“下岗”,这就是苗族银饰加工业变迁、传承创新的外动力。
小十字湾水籍银匠店铺的银饰品
(年,凯里苗学会湾水分会同志摄)
5.未来苗族银饰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5.1加大市场管理,逐渐完善苗族银饰市场体制,建立和谐苗族银饰市场
现在的苗族银饰加工业市场,随着队伍的扩大而扩大,市场制度需要更健全。因为在竞争中,有些人为了利益,恶意竞争,也使得一些外来不良商家以镀银来取代原来的苗银,使得苗疆某些地方受到影响,苗族银饰匠人也用了铜镀银,使得苗族银饰品质量下降,“苗银”变成了劣质银的代称,而且也影响了某些苗族匠人,催生了他们对苗族银饰纯粹功利的思维,应该防微杜渐,要引进东南沿海的资金技术,但也要防止苗族银饰加工业的档次低级化。
年,贵州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黔东南苗族银饰》出台,苗族银饰制作有了技术标准基础。此外,建议各地要严厉打击苗族银饰制假者,保证苗族银饰的品质,规范市场制度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引导银匠、逐步帮助苗族银匠规范经营体制、提高苗银产品档次,使苗族银饰加工业向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5.2以个体户为主体组合成中大型企业,提升苗族银饰加工业的发展势头
调查期间,银匠老杨提出:据说去年凯里市三棵树镇、雷山县那边有一些苗族银匠想联合起来办一家大银饰加工店,不知道成功与否。以前搞过合作社,就像这种形式,不知道这种形式能不能使苗族银饰加工业走向一个新的台阶。现在苗族银匠以家庭为单位,资金薄弱,这样下去,势必会使得苗族银饰加工业难以扩大规模,产品质量难以提升。
建议由政府牵头建立试点,联合几家银饰加工店,建立一个中型加工企业。这个工作要做好,政府要给银饰搭台,搞一个“苗族银饰文化艺术节”、“苗族银饰艺术大赛”之类的大型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像湾水镇,就可以把这项工作与我们即将要发展的旅游、芦笙节、旅游村结合起来举办,特别是洪溪村这个银匠村,每年这个村都搞芦笙会,可以结合起来搞银饰品艺术大赛,吸引外资,瞄准机会,推广文化。
5.3提高银匠的民族文化修养,使其了解经营制度,使文化与商业有机结合
目前,老一辈银匠基本能了解苗族银饰自身的文化,半数以上的中年人还能了解,而年轻人了解的就较少。且年轻人商业功利思想越来越严重,之所以选择这一行业,就只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此外,现在银匠的文化水平还相对较低,对于没有完善科学的经营体制,在湾水镇20几家苗族银饰加工店中,只有3家能开得发票收据,而且店面混乱,对于文创产品上还缺乏开拓。
建议政府或者苗学会应对这些人员做民族文化、经营知识培训。通过发行苗族银饰文化通俗版小册子,企业经营知识丛书等,向普通银匠普及苗族文化知识。并定期对银饰加工人员进行商贸经营、现代工艺方面的培训。
6.结语
经过调查,笔者不仅对我们民族文化了解更深刻,而且还了解了更多事实。苗族银饰自远古走来,它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苗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激发了苗族人民对自己银饰文化的热衷,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自信,以及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随着苗族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苗族银饰这只银凤凰将飞得更高更远。
稳定的外部条件,保障了苗族文化的发展。套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句话,苗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苗族的今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苗族银饰加工艺术的发展。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家庭挂毛主席以及各个时代党的领导人的画像,见证了苗家人对党的感谢和拥戴。苗族人应该珍惜这个大时代,搞好自身的发展,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中。
提升自身文化自信,是苗族文化发展的内动力。苗族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璀璨,不必自卑。银饰文化,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尤其是苗族中部方言,虽然支系众多,但银饰文化是其中较为一致的传统文化。它见证了我们的历史,传承了我们的文化,并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我们有理由自信。
参与大时代的市场竞争,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这是苗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外部动力。老杨说:建国初期,苗文学习、苗歌学习、苗文推广和苗族银饰加工学习等活动就开始一齐推动发展创新,而在其他活动式微后,苗族银饰之所以还能有今天的局面,就是因为它参与了市场竞争,能带来经济效益,离开了这一点,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银饰文化将商业功利性与文化传统性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满足银匠对于财富功利性的追求,也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民族文化的发展,处在当代相对和平的大时代下,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将经济功利性和文化实用性结合,保障了经济物质基础,才有机会对民族文化进行研究传承,也才使得文化传承更有吸引力。
年,笔者在调研时,上手学习银饰制作
鸣谢:感谢调研中给予帮助的老杨、金登权、吴昌仙(女)、吴治鸿、吴华、弟布、吴国清夫妇、姜明朝夫妇等苗家银匠,以及提供照片的杨胜平先生。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社规划小组办公室编.燕宝整理译注.苗族古歌[O].贵州民族出版社.-9(1).
[2]张永泽.小银饰做出大产业[J].贵州日报.-08-25.
[3]曾宪阳.苗族银饰[M].文物出版社.4-03(1).
[4]曾宪阳.苗族银饰[M].文物出版社.4-03(1).5.
[5]大山里的女银匠播报文章[EB/OL].新华社新媒体.-05-
[6]伍新福.苗族通史下[M].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2(2)..
[7]伍新福.苗族通史下[M].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2(2)..
[8]贵州省凯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凯里市志[W].方志出版社.-3(1)..
[9]伍新福.苗族通史上[M].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