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珠江文化历史气候和水文

2023/7/10 来源:不详

小编今天带大家畅游历史的海洋,探索过往的事件奥妙噢!珠江流域平原面积较小,有海拔较高的中上游山间盆地小块高平原、河谷平原和海拔低的下游三角洲冲积平原。山间盆地小平原广泛分布于流域山地地区。这类平原在云南高原被称为坝子,南盘江流域的沾曲盆地的坝子是云南东部和珠江流域西部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北江流域则有连州、韶关、英德等较重要的山间盆地平原。发生在这些高平原或盆地的文化,被称为小流域或盆地文化,是珠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谷平原一般分布于河流中下游,主要有柳江下游、黔江平原以及郁江、浔江平原。珠江流域最重要的平原为西江谷地和珠江三角洲平原。西江谷地平原。

右江(百色以下)一郁江一浔江河段连线,在地质时期随上升而作相应的沉降,形成西江谷地。西江谷地自第四纪以来,发生间歇性上升,郁江等河流随之下切,形成四级河流阶地,沉积了和阶地相对应的河流相沉积地层。现代冲积平原以一级阶地为主体,自百色以下沿河连续分布,其中右江自百色至田东沿线公里均有较大面积的冲积平原。南宁盆地右江汇流处,冲积平原也较广阔。贵县至平南沿线长约公里,南北宽40~80公里的谷地大部为冲积平原。梧州以下进入广东河段直至三水思贤滘,为狭义西江,冲积平原虽较窄,但在广东也是一片较大的谷地平原。

据研究,中国“那”字地名主要集中在北纬21°24°之间,而西江恰在这个地带之内,故西江谷地平原是珠江流域主要的稻作文化区,尤其西江在广西河段地区,历史上向以稻米供应广东,即为其稻作文化发达的一个表现。珠江三角洲位于流域东南部,面积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5.91%。沉积物平均厚度25米,最大厚度63.6米。三角洲东、北、西三面被山地围绕,南临大海。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其上兀立着多个由丘陵、台地和残丘组成的丘岛。一般三角洲为坦荡平原,而珠江三角洲原为珠江口溺谷湾充填而成,湾内岛屿变成山丘,故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以此为基础不但孕育了稻作文化,而且山地文化也很出名,很多山丘盛产杂粮、水果和其他经济作物,形成水平和垂直地带性文化景观,这是世界其他大江大河口的三角洲无法比拟的。

平原约占三角洲总面积的4/5,可分为冲积平原和网河平原。冲积平原以小片状分布于三角洲北部和东北边缘,由西江、北江和东江等支流冲积而成,表现为宽阔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主要有高要平原、四会平原、清远平原、广花平原和惠阳平原。网河平原为古珠江溺谷湾内河海交互相和海相沉积物堆积而成,地形平坦,河网密布,地面高程0.9~1.7米。西北江三角洲中部的南海、顺德、中山番禺等市、区,有大片基水地(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流域规模最大的人工地貌,也是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在此基础上当地文化兴盛,人才辈出,是全国有名的文化之乡。

岩溶(喀斯特)地貌及其他珠江流域碳酸盐岩出露面积17.35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39%,主要连片分布于西江和北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岩溶是影响流域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珠江流域呈纬向展布,整个流域处于同一气候带,岩溶地貌的区域差异主要之一为新生代以来地壳活动支配。各个岩溶演化阶段的典型地貌,在珠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石林、峰林型地貌以路南石林、漓江峰林发育最完美,为世界所罕见;峰丛一洼地地貌,以广西的靖西、德保等地发育完美;孤峰一溶原地貌以柳州、肇庆七星岩发育完美;残丘一溶原地貌以黎塘一宾阳一带发育完美。此外,著名的黄果树瀑布是由落水洞塌落而成的岩溶瀑布,瀑布腰部的水帘洞是一个由石灰华堆积而成的灰华洞。

岩溶地区的秀水、奇峰、异洞构成珠江流域十分重要珠江流域岩溶洞穴极多,为古人类的繁育、进化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是人的旅游资源。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远古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珠江流域石灰岩山地,特别是峰丛山地,自然环境险恶,给农业生产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带来许多困难。粤北阳山石灰岩地区曾被唐代文学家韩愈指为“天下之穷处也”,英德则被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称为“未必阳山天下穷,英州穷到骨中空”。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交通用水仍很困难,人民生活仍比较贫困由此也影响到当地文化教育发展,是当今文化滞后地区。气候特征与文化的关系气候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条件。

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一个地区农作物培育、生长,动物的驯化等所标志的农业文明的起源与进步,而且对于城镇聚落的选址、布局、建筑形式选择以及人类一切生产、生活,乃至精神文化各个层面都留下它起决定或制约作用的深深痕迹。珠江流域位于热带、亚热带,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在14~22℃之间,年际变化不大。上游南盘江的开远多年平均气温19.8℃,北盘江的罗甸多年平均气温19.6℃,是云贵高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地区。这些气温振幅和地区分布,极有利于喜温作物生长。如两广地区日均温度≥10℃的年积温在℃以上水稻一年可以三熟,珠江流域是我国稻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也是同样的缘故,珠江流域终年可以耕作,农民少有农闲,与北方地区农民显著不同,因而他们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最丰富,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太阳的赐予。流域的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1%~82%之间,相对湿度在春夏季较大,在秋冬季较小。从总体特征看,流域内水气很重,在森林覆盖率很高的古代,形成大面积水汽积聚区,加上动物尸体、植物腐烂发出有害气体,以及蛇虫猛兽混杂其中,形成令中原北方人谈虎色变的所谓“瘴疠”,极不利于人的生活和健康,故古代外地人一般不敢轻入珠江流域。但生活在当地的土著居民,却采取“刀耕火种”方式来辟除瘴气,开垦土地,种植旱稻、薯类和其他杂粮,修建上住人、下居畜的“千栏”建筑。

食用槟榔散热取凉,采用敞开式“贯头衣”等服饰,都是适应这种水汽重的气候环境的方式。由此可见,流域在耕作、建筑、饮食、服饰上表现出独有的文化形态,迥异于其他气候带的文化。流域内年平均风速0.7~2.7米/秒,平均风速的年内变化,一般冬季较大,夏季较小。冬季多为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春秋转季风向极不稳定,多数地方全年中静风机会最多。这种风向、风速的地区差异,直接影响着当地的文化景观。建筑多向南开门或窗;沿海风大,尤其台风地区,聚落多筑围墙或防护林,建筑物低矮,甚至使用牡蛎墙体。作物也用矮秆种,如水稻、甘蔗等。流域的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小时。

年内日照分配最多的是7月、8月,每月小时左右;最少为2月、3月,每月小时左右。日照时间长短深刻影响作物光合作用,进而影响作物质量。很多地方的名优特产即得益于此。流域内如云贵烤烟、茶叶,广西肉桂珠江三角洲水果、曲江马坝油粘和其他地区香米等,这些农业文明特产,无不与日照有关。今天的内容就说到这里了,虽然文章看了会让人沉迷,但是别忘了准时吃饭,抱着手机吃饭实在是个不好的习惯,总之如果喜欢看我的文章的同学,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53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