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我还不太了解生活
2022/5/30 来源:不详打算把本科写的文字都发出来,记录着,目前?生活蛮混乱的,似乎也没有静下来写字的余裕。挑了一篇,我实在不了解生活,只希望大家平安,吃饱饭,不要饿着。前几天草草看了一篇“真故”,65岁的农民工,在北京找工作,我记得一个细节,他抽着最便宜的“黄果树”,回头问我爸爸,“黄果树”的价格,只要三五块。他问我缘由,我说了。他叫我也写一篇他的故事,我笑着,还写不出来。我可以写爷爷,写奶奶,但还写不出他们。生活太急促,我已经落下同龄人一大截,赶不上了,不赶了。好多事情,不写了。《钱江潮》第50期,纪念刊,被我这个主编搞得很不像样。
“如果人物性格在小说中显得重要,在生活中它一定也重要——毕竟,我还不太了解生活。”这是奥尔罕?帕慕克在《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第三章《文学、人物、情节、时间》中的一小段描述。初读时,那句“毕竟,我还不太了解生活”就深深地戳中了我的思考。
尽管在知网上找的关于本书的文章大多是关于“中心”的叙述,学者们的分析深刻而有说服力,但那不是我的感受,我的角度和解读或许肤浅,但是真实。真实,是我无论在写作还是生活中一直推崇的观念。因为真实,我写的东西总是能感动我自己,一读再读,想着我的文章一定是最佳,当我抱着这种心态去创作时,奇怪的是,每次结果都不会太差。这样的经历使我在以后的创作中务必立足于真实,立足于现实生活。但是,我发现,自己二十年来的生活经历对于创作来说实在有些“杯水车薪”,我开始抱怨自己的想象力不够,在每一次杂志社缺稿时,我恨自己无法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我遗憾自己走过的路太少,读过的书太少,经历过的人事不多。在创作青黄不接的时候,我开始回忆自己看过的少的可怜的电影和书籍,某一个场景或者某一句话来打开我文章的大门,开始进入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使我有些迷茫,有时会陷入生活来源于艺术,还是生活去验证艺术的困惑,比如我写自己在农村的童年生活,会不自觉想着莫言是怎么写他的高密;在写自己青春期的悲喜时,会很惊异,怎么和八月长安的小说这么像。我没有抄袭啊,感情这种事情,怎么模仿?如此种种的似曾相识感,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疏离感,会怀疑自己情绪的真实性,我文艺又矫情的言行举止到底是自发的还是在无意识地模仿,特别是这种感觉打扰到我正常的生活轨迹时,我会敲醒自己:现实一点,别太浪漫主义!这样的经历反反复复,我想,我还是不太了解生活,在人事纷繁中,和真实的自我分分合合。
我害怕随波逐流,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迷失,做自己其实不容易,毕竟自己也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我很反感自我介绍,但又不得不。我总以为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然后才能成为自己,才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活,书名中的“天真”和“感伤”是之于小说家和读者,其实生活何尝不是要“天真”加“感伤”,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加一点人为的雕琢,我常常告诫自己“知世故而不世故”,在所谓的套路中保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初心,在坚持自我的过程中其实是很孤独的,学着享受孤独的乐趣,去阅读一些前人关于孤独的故事。我想,很少有人生来享受孤独,有时候甚至是一种无奈,因为寻找与自己灵魂契合、共同频率的人实在太难了,与其将就着看起来很合群,不如一个人。当然,有时候我也会不自觉地向大多数妥协,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来安慰自己,但事实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只是有些岛屿咫尺天涯,有些岛屿天涯咫尺,有些岛屿就只是一座岛。
看过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是看不太懂的,每一座城市似乎也是像一座岛,地图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态各异,在时间流转中它们会越来越相似。仔细想想,现代社会的发展似乎也在不断消解差异,高楼大厦、商场、整容化妆,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的调侃……想来想去,生活和艺术创作总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的先后,之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至少在我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年纪里,感觉总是在模仿,像活在影子里。看不懂现代主义的作品,正如我还不太了解现在的生活。
?
??
现在每天早上去小区晨练,真的要锻炼身体了。??????
祝你健康!?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