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姑娘在苗乡小镇当镇长的日子金融街侦

2023/5/2 来源:不详

作者:野马财经李晓晔

我出生在内蒙古的一个小镇上,我们那里就是一个国家级的全国贫困县,对家乡最深的印象就是每年都不会缺席的刮得天昏地暗的大黄风,走出过最知名的人物就是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

在我的印象里,“穷”和“如何挣钱”几乎是我们那个地方讨论的最多的话题,我从小就看到过、听到过太多亲朋好友如何辛苦讨生活的故事。  后来,我考上了内蒙古大学,离开了家乡,去了首府呼和浩特。大三的时候很幸运的成为了内蒙古大学送往北京大学的交流学生,毕业之后就留在了首都北京。

但每次回老家,还总是会听到一些社会上、学校里一些很困难的遇到事情的家庭和学生需要搞募捐,这种情况在我的印象中十几年都没有太大的改观。

大概是在年、年,我老家的旗领导还带队来北京搞同乡会,希望我们这样一些在本地人眼中“有出息”老乡,能够帮助老家脱贫致富。一颗热忱的心,但是收效甚微。

参加了几次这样的同乡会,我总是想,我们老家脱贫攻坚这样艰难,究竟有没有一种模式,不是“输血”,而是“造血”?有没有一种可以复制的、可以借鉴的脱贫方案,能够让像我的家乡四子王旗这样的地方找到致富的思路?然而,这个想法已经在脑海中盘桓了十几年,依然没有答案,直到我受邀出任丹寨小镇第81任轮值镇长。

上图为丹寨县领导给我颁发轮值镇长聘书

我很好奇,丹寨万达小镇这样一个位于贵州省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地方,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就脱贫摘帽的?因为之前我去过贵州,知道这个地方很多人都生活在大山里,交通不便,在山里种菜种粮,运费都不够成本,收入微薄,脱贫的难度丝毫不亚于我们内蒙古。

4月26日飞机降落在贵州龙洞堡机场,一位热情的小哥哥招呼我上了一辆贴着“轮值镇长”的车,开始了我的轮值镇长之旅。一路向我介绍丹寨的风土人情,还开车带我看了美丽的梯田,远观了开满了杜鹃花的龙泉山。

车子开了2个多小时,我终于抵达了丹寨小镇。在镇长助理芳芳的带领下,我们以一顿热辣的酸汤鱼开启了这次有关丹寨脱贫之谜的探寻。

上任第一天,丹寨县领导给我颁发了轮值镇长聘书,并且嘱咐我,你们都是首都来的,好好帮丹寨宣传一下,把丹寨的好东西带出去,把北京的好东西引进来。接过来聘书的我,也同时感到了这份信任的分量。

来之前我做了功课,知道丹寨小镇是万达包县精准扶贫的样板工程,万达集团小镇的总投入约为21亿,其中包括一期开园前的实际投资8个亿和为二期项目追加的5个亿,以及后期的持续运营成本。

到了当地才看到,万达投资了这么多钱,是直接在这样一个自然、人文环境俱佳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建了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仿古小镇。在我任期,迎来了小镇开业的第天,亲眼见证了小镇游客破千万的纪录。不到两年时间,小镇就成了旅游届的网红。

上任的第一天,我先在小镇上走访商户,记录他们的产品销售情况,了解他们后端的供货商和工厂的情况。发现小镇上每一个商户后面,都是一条和当地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比如:牛角梳、古法造纸店、油纸伞、鸟类店、蜡染服饰店、银饰店等等。

据统计,小镇带动了人实现增收,间接带动产业链上从事农家乐、住宿、餐饮、民族手工、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户人实现增收。有力助推了丹寨县脱贫,这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总结。

扶贫茶园里的企业家情怀

高山云雾出好茶,历史上丹寨就出产茶叶,当地有百年历史的古茶树,味道甘甜,是“云上丹寨”的特色产品。但是由于茶叶缺少销路,种茶很难赚钱,当地很多茶园已经荒废了,茶农也改行了。酷爱茶文化的企业家刘殿兴,在了解到丹寨故事后,感觉非常可惜,在当地政府帮助下,承包了多亩荒废茶山,革新种茶工艺,又在茶山旁边兴建茶厂,招揽了大量茶农重归茶山。

刘殿兴在丹寨小镇上开了一间既可以品茶、又可以卖茶的茶室,成为了小镇的必游之地。“丹红、丹绿”更是借助刘殿兴全国的茶叶销售渠道远销海内外。

我上任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走访了刘殿兴投资的山水传承扶贫茶园。在茶园劳作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周边村寨的苗族乡亲。

她们告诉我,当地青壮年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之前也就在家里种种菜、种种茶,而且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太高,种的菜和茶也就自己吃了,基本没有什么收入。

现在,有了丹寨万达小镇,有了扶贫茶园,茶叶的茶销路打开了,在这里种茶、采茶、加工茶叶的都是建档的贫困户。差不多每天平均有元左右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日子比以前好多了。

焕发生机的古法造纸

上任的第二天,在镇长助理芳芳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石桥村最古老的造纸作坊——穿洞,这是一个天然溶洞口,这种造纸技艺至今已有0多年历史。先人们选择在这里造纸,是因为不需要另建作坊,含碱的水质有利于纸的漂白,溶洞有恒温效果,可以使制作出来的纸张质地更加柔软。

因为穿洞造出的纸保存年限可长达年,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指定为文物古籍修复纸。

在石桥村,家家户户都会这种古法造纸的技艺,因此还开辟出一条专门卖“手工纸”的“纸街“,这条街,几乎全部是前店后厂的手工作坊,以石头砌成的大水池,用于烘干的热土炕在村寨里随处可见。

纸街一角

因为做普通纸已经没有销路,石桥人也在不断创新。他们从山野田间采来漂亮的野花、野草和树叶,在制作过程中压入尚未成型的纸浆里,让制作出来的纸张更加灵动和精美。如今,石桥纸已经从原有的白皮纸衍生出花草纸、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的彩色纸张。

此前,古法造纸面临严重的传承危机。因为苗族没有文字,石桥村的古法手工造纸技术主要依靠师徒、祖辈口口相传,由于这种手工造纸产量有限,销路受限,当地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这种技艺了。但有了万达小镇之后,游客逐渐多了。也带动了纸街的销售,过去很多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回来继续和父辈学习这项已经有上千年历史的古法造纸技艺。

发扬光大的蜡染艺术

来到丹寨,就会发现当地人,非常喜爱蜡染。从妇女的服饰、鞋包,再到居家的床单被罩、窗帘挂饰等等,都是自己亲手绘制、染成的作品。这也是当地知名的非物质遗产。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当地的蜡染长期处于小作坊、自给自足的状态。

(裹发布、衣服、围裙、我的“镇长袖标”均为手工制作)

当地人家里的蜡染窗帘

当地人家墙上的蜡染装饰

蜡染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已经多年的历史,工艺传承保留最完善的就属贵州丹寨。但近年来蜡染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并不理想,年青一代会蜡染的人越来越少。

不过,随着丹寨小镇上蜡染店铺的兴起,这门古老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复兴。90后苗族女孩张义苹就是其中一位,现在是一家主营蜡染服饰公司的创始人和CEO。

张义苹告诉我,自己其实没有学过美术,但是从小就对蜡染十分喜爱,再加上丹寨万达小镇建立后,当地政府也给出了很优厚的政策扶持条件,她就结束了外出打工,返乡创业,成立了贵州蓝锦染艺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发扬光大家乡的蜡染文化。以“公司+合作社+手工艺人”的模式,形成规模生产,研发家居、服饰等系列蜡染新产品,通过互联网和与外部合作拓宽销售渠道。

张义苹在给李晓晔介绍蜡染文化

张义苹在丹寨小镇上的店面虽然不大,但带动了多名家乡妇女脱贫致富。

我们赶到张义苹在卡拉村的工厂时,刚好有四位50、60岁左右的女工正在干活。张义苹说,来这里干活的大多是看着她长大的阿婆,有空就来,没有严格的工作时间和任务,也无需请假,薪酬和考核都是出于彼此之间的信任。

张义苹介绍道,蜡染主要会用到两种原材料:蜂窝和板蓝根,而贵州刚好不缺这两种原料。

用蜂窝做成蜂蜡,在布上勾画图案。“画画”似乎是当地不少女性与生俱来的本领,她们从未接受过任何学习和培训,但出手成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图案多以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为原型,但表现手法夸张大胆,极富想象力,让很多科班出身的人都赞叹不已。

当地的蜡染产品大多是原生态款式,并不满足年轻人的审美,张义苹就对款式进行了改造,让蜡染多次走上国际秀场,大获好评。在传播上,应用直播、抖音等一些新兴的社交媒体推销蜡染产品。

“蜡染乡”排莫村的张世秀,也是回乡创业中的一员。张世秀在家中的二层小木屋里,开了一家前店后场的作坊。有近60名女工为她工作,他们有些是在张世秀家中工作,有些则把图样带回家制作,她们中能力出众的一天大概能赚到元左右。“张世秀还管饭,没什么额外开销,挣的钱都攒起来了”。一位56岁的女工告诉我。张世秀说:”现在自己干,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据了解,她还计划着与别人合作开民宿,把事业做得更大一些。

产业、供需对接的社会扶贫新模式

此外,我们还走访了编鸟笼的卡拉商户,以及设计、加工银饰的王国春银饰店和工厂。殊途同归,这些当地的小公司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带头的灵魂人物,然后在万达丹寨小镇开着一个店铺,后端的生产、加工则在周边租房成本更低的地方,员工几乎全部是来自周边村寨的一些贫困地区,他们的就业直接帮助自己的家庭脱贫。

李晓晔向丹寨小镇的鸟笼商户询问售卖情况

据介绍,“丹红”“丹绿”茶叶的缔造者刘殿兴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茶园,但一年他有多天待在丹寨,为当地脱贫事业尽心尽力。而正是因为有像刘殿兴、张义苹、张世秀这样的企业家,丹寨的脱贫事业才能够在短期之内取得了这么大的进展。

总结下来,万达这种包县精准扶贫的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产业对接“、”供需对接“。简单的说,就是将旅游产业与贵州当地的非遗产业鸟笼、蜡染、造纸等产业对接起来,将喜爱这些非遗文化和产品的游客和生产者、经营者对接。

区别于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万达丹寨小镇是万达集团首创”企业包县、整体脱贫“的社会扶贫新模式。这种方式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企业捐建一座旅游小镇的方式,让市场自驱动,激发当地人的能动性。通过种种举措和优惠条件激发当地能人的创业热情,使其充当牵头人带动一个企业,继而带动一个产业的繁荣。如果你曾经去过贵州大山里,就会发现,丹寨人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他们的眼里有光,觉得生活有奔头。在所有的扶贫中,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转变当地人的观念,而丹寨小镇做到了。它就像是一个火种,唤醒了很多沉睡的东西。

我在丹寨小镇上体验苗族传统服饰

如今,丹寨小镇已成为贵州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成为了和黄果树、西江千户苗寨一样的网红打卡地。在我执政期间,恰逢丹寨小镇开业天,迎来了游客突破0万的历史时刻。来自无锡太湖学院的王陈雨成为了第0万名游客,她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是和同学一起来参加丹寨小镇的蜡染游学活动的。热情的当地人举着0万的牌子欢迎她,她很激动,我也很激动。

数据统计显示,截至年底,丹寨小镇带动全县旅游收入37亿元。而这个数据,年是25亿,年则是5亿元。

提高丹寨软实力任重道远

从硬件条件来说,丹寨已经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在软件上、在观念上,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教育,在我任期的最后几天,芳芳带我去考察了丹寨县的长青小学和羊甲小学。

两所学校的教学楼、教室、课桌椅、食堂,在社会各届的帮助下,都还不错。但是体育设施和器材都比较缺乏,只有篮球架。至于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具,根本就没有。

长青小学的校长王凡繁把我带进了他们的航模陈列室,一面墙上贴满了学生的获奖奖状,但是对面的航模却少的可怜,还破破烂烂的,修了又修,补了又补,这个场景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而学生练习航模的场地也是在田间地头,非常的原生态。

回到北京之后,我积极的联系了一些企业界和热心公益的一些朋友,给他们讲述我在丹寨执政期间的所见所闻,他们和我的观点一样,认为像丹寨这样的已经脱贫了的地方,接下来的重要工作都需要在软实力上下功夫。

而我给自己也定了一个小目标,要为丹寨的孩子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还要把丹寨的脱贫经验传递给像我的老家——内蒙古的国家级贫困县。扶贫中最重要的事,并不是给钱,而是转换思路,让这个地区的人能够被激发,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丹寨小镇的脱贫模式,对于一些还没有脱贫的国家级贫困县,无论从模式上、还是思路上,均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当地有很多原生态的非遗特色产品,虽然小镇游客日益增多,但他们还是面临着销售难题,因为这些人大都年龄较大、学历较低,并不熟悉互联网,单纯靠前往当地旅游游客的话购买量又较小。有条件的朋友们,可以亲自前往丹寨体验当地的蜡染、造纸、采茶等,既体验不一样的民族文化,也能通过旅游进行间接扶贫,从而帮助到他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