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年前,徐霞客对云南有多偏爱
2025/6/19 来源:不详年前,一位行者走进云南。
志在烟霞、客游天下,他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在三迤大地看胜景、攀奇峰、走极地、探险洞、溯江源……
他白天当行者,夜里当写手,在一年零九个月间,行程多公里,写下《滇游日记》,登上人生巅峰。
他就是徐霞客,年前的今天,徐霞客开始游历大山名川,5月19日也因此被定为“中国旅游日”。今天,让我们一起跟着“中国第一旅游博主”徐霞客品读云南。
昆明徐霞客纪念馆徐霞客像杨峥摄
“朝碧海而暮苍梧”
年,为万历十五年,南直隶江阴县(今江苏省江阴市),一个名叫徐弘祖(徐霞客)的孩子呱呱坠地。
徐霞客从小酷爱读书,尤爱历史、地理和游记,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阅尽天下佳山水”。然而,父亲突然病逝,徐霞客放心不下母亲,没能按计划出游。但徐母王氏鼓励他:“身为男子,志在天下,天下者,山川也;羁留家园,一如篱中小鸡,车辕小马。儿能为乎?”在母亲鼓励下,徐霞客方下定决心。这一年他26岁,怀着一腔热血,戴着母亲制作的“远游冠”,开始用足迹丈量山河。
“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徐霞客游记》开篇即是《游天台山日记》,这一路,徐霞客自宁海出发,下天台山,辗转雁荡山,赞叹“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宛如精致的旅游“推介词”。
登黄山时,遇到大雪封山,积雪齐腰,他踏雪寻径、凿冰开路。如今被大家所熟知的“光明顶”“僧坐石”等景点,就是他第一个发现并记录的。“初四日,兀坐听雪溜竟日。”山下吵吵闹闹,他却在山上静静听着大雪飘落的声音,凝望着自然美景,恍然不知人世变幻。
徐霞客杨峥摄
崇祯九年(年)九月,也就是徐霞客51岁时,他进行了一生中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一次旅游,被称为“万里遐征”。他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在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停留日久、所记甚详,撰有《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这也造就了他人生篇章的“传奇”。
那是一段奇妙的旅程。
在广西,他逗留桂林一月有余,畅游漓江山水,考察阳朔溶洞。在贵州,他登白云山寻觅建文遗踪,顺白水河欣赏黄果树瀑布奇景,探访青岩古镇、盘州古城,领略多民族融合风情。在云南,他环游滇池,泛舟茈碧湖,盘桓丽江,久驻鸡足山,结识了何鸣凤、木增等旅途至交。
那是一段艰难的旅程。
在南宁崇善寺,一路相伴的静闻和尚病逝,他“带骸多阻,余心忡忡”。在贵州麻哈州,狠毒的担夫用凳子砸伤了他的脚,还偷走他的路费,他“徒有怅怅而已”。在大理鸡足山,仆人顾行卷款潜逃,他受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哀叹“离乡三载,一主一仆,形影相依,一旦弃余于万里之外,何其忍也”。
泸西阿庐古洞杨峥摄
那也是一段“硬核”的科考。
徐霞客如行走着的“北斗卫星导航”,标记着他走过的溪、桥、街道、村落、河流的名称和方向,揭开“多为图经志籍所蒙”的山川面目。他白天出行,夜里书写,记录了61种地貌类型、24种水体类型、多种动植物、50多处文物古迹,为后人提供了“百科全书”式地理学方面的史料。
纵观徐霞客出游的30余年里,东到浙江普陀,西到云南腾冲,北至河北盘山,南到广西南宁一带,他踏遍21个省、多座城市,翻过余座名山,探访过多个岩洞……
山一程,水一程。悲一程,喜一程。一程又一程,徐霞客终于走完了“万里遐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而其《徐霞客游记》,更被誉为“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引无数人击节叹赏,一读再读。
“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
如果要问徐霞客一生最钟爱哪里,云南必定有重要一席,甚至可以说,徐霞客对云南有些偏爱。
徐霞客游历云南时间长达一年零九个月,是他除家乡之外停留时间最长的省份;足迹遍及曲靖、昆明、玉溪、红河、楚雄、大理、丽江、保山、临沧、德宏10个州市的46个县,行程余公里,创下了他在一个省徒步最长的纪录;而60余万字的《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篇幅达25万字,占全书总字数的40%左右。
这些足以证明徐霞客对云南情有独钟。
↑左右滑动查看
年前,年,徐霞客经胜境关进入云南,这位走过万水千山的旅行达人,一下子就被云南的秀丽风光、民族风情、地理地貌所吸引。
念念不忘,他对云南早已心向往之。
建水城东,天柱塔下,有一令徐霞客“念此三洞,慕之数十年,趋走万里”而游之的颜洞,在对中洞云津洞和后洞万象洞进行细致考察后,徐霞客叹道:“生平游屐,斯为最厄矣”!并写下了《游颜洞记》。
徐霞客一路风尘,踏进昆明,一天内曾两上太华山(西山),“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游过了西山后,转而行向滇池,“遥顾四围山色,掩映重波间,青蒲偃水,高柳潆堤,天然绝胜。”
徐霞客两次登上鸡足山,停留约5个月,写下3万多字的游鸡足山日记,编撰了历史上第一部《鸡足山志》,他称鸡足山“东日、西海、北雪、南云”全备,“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大理鸡足山雷桐苏摄
亲身感受,他对云南不吝赞美之词。
徐霞客受丽江土司木增盛情款待,惊叹“大肴八十品”,随后饱览丽江风土人情,他“描摹”丽江古城“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
他泛舟洱源茈碧湖,“虽无六桥花柳,而四山环翠,中阜弄珠,又西子之所不能及也。”
他写腾冲热海“跃出之势,风水交迫,喷若发机,声如吼虎,其高数尺,坠涧下流,犹热若探汤。”
他赞叹“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
他对玉溪抚仙湖印象深刻,“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实践求真,他对云南进行地理考察。
徐霞客从昆明经楚雄,再到大理、丽江,对金沙江水系进行大量考察,最终指出金沙江是长江上源,否定儒家经典的“岷山导江”说,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17世纪没有天气预报,徐霞客一边根据经验“看云识天气”,一边自己积累各地的气象物候资料,他记录下的苍山雪线,如今成为研究云贵地区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
徐霞客对云南生物多样性的记载图源:云南日报
在将近两年时间里,徐霞客在三迤大地翻山越岭,考察山脉分合、走向,考察了滇池、洱海、异龙湖等几十个高原湖泊的水文情况、形态、航运情形等。他对云南地热、火山和冰川的考察使《徐霞客游记》独具特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崇祯十三年(年),由于长期艰苦跋涉,徐霞客双脚浮肿、不能行走。木增闻讯后,派8名壮汉用滑竿护送徐霞客东归。云南成为了徐霞客一生游历的终点站。
徐霞客被后世尊为“游圣”,在讨论设立“中国旅游日”时,大家普遍认为应与徐霞客挂钩。年4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将每年的5月19日确定为“中国旅游日”。这个日子是今本《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的开篇之日。
续写霞客情
数百年来,徐霞客的美名和故事在云南人口中代代相传,在许多徐霞客到过的地方,都建立起纪念馆、纪念碑、雕像。各地编纂地方志时也多引用《徐霞客游记》史料。
重温霞客路、续写霞客情,云南不断挖掘、深化徐霞客留下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云南大学朱惠荣教授的《徐霞客游记校注》,标志《徐霞客游记》原著整理取得较大突破。
徐霞客小学图源:“昆明西山教育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