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五彩池导游考试中文讲解词

2023/7/12 来源:不详

黄龙——五彩池

(导游考试中文讲解词)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黄龙旅游区。黄龙景区海拔为-米,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距离九寨沟多公里,距离成都多公里。我们今天的游览路线是乘坐索道上山,在“望龙坪”观全景,然后自上而下依次游览五彩池、争艳池、娑萝映彩池、迎宾池,最后回到景区正门,由于景区所处的地理位置较高,为了防止高原反应,请大家注意缓步慢行。

黄龙景区以“奇、绝、秀、幽”的自然景观蜚声中外,于年与九寨沟共同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以享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三项国际桂冠而称著于世,后又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美国国家公园高级官员欧伯特观赏了黄龙风景区奇观后,也曾赞叹道:“这里有似加拿大的大雪山、怀俄明州的峡谷、科罗拉多的原始森林、黄石公园的钙华彩池,多类景观,集中一地,世所罕见。黄龙风景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而历来被喻为“人间瑶池”的黄龙景观,它的形成直接源于黄龙沟顶端分水岭处流出的一段溪水,溪水在顺坡而下的过程中,水中的碳酸钙类物质逐渐沉淀,于是形成了以乳白色和淡黄色为基调的钙化景观。历经千百年岁月形成的地表钙华蜿蜒在雪山峡谷中,宛若黄色“巨龙”,故得名黄龙。黄龙景区内连绵分布的钙华段长达米,最长的钙华滩长l米,最宽的也达到了米;而景区内彩池数多达3余个,边石坝最高达7.2米,如此巨型的钙华岩溶景观,堪称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观。

游客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彩池就是著名的五彩池了,五彩池有彩池个,是黄龙沟内最大的一个彩池群,由于池堤低矮,汪汪池水漫漫溢出,远远看去块块彩池宛如片片碧色玉盘,这是黄龙景观中最美、最有特色的景点,是黄龙的“眼睛”,是黄龙沟景区的精华所在。此时此刻,我想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些水池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五颜六色的彩池呢?

咱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五彩池是怎么形成的呢?五彩池是因钙化而形成的。黄龙是喀斯特地貌景区,而喀斯特地貌景区最大特点就是该地区的水对于岩石有溶解和腐蚀的作用,几万年来,黄龙沟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地表水不断流淌下来,在松散的石灰岩缝隙中流动,并在流动的过程中溶解了大量石灰岩的碳酸钙物质,随后,饱含碳酸钙质的水流冲刷着岩石,形成了无数小溪散流而下,由于这水中富含钙离子,使溶解于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在倒木、植物的茎杆、或落地的枯枝上,日积月累,便形成了厚达数十厘米、高10余厘米至2米不等的坚固碳酸钙围堤,随着地形的高低起伏,结成的钙华便呈现为阶梯状,漫山遍野的钙华围堤,围成各种趣味天成、形状绝妙的水池,高低错落,层层相连,这就是如今大家所看见的五彩池了。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池水为什么会是五颜六色的呢?其实呀,这个水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都没有,而且这里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是清水,为什么在水池里会显出不同的颜色来呢?这里面的玄机就让我来为大家解释一下吧!

主要有这四个原因:

一是与池底石笋、沉淀物以及池堤的折射光线有关,大家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在池中的石笋表面,凝结着一层细腻透明的石粉,如果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这时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从而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色彩;同时由于池水的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钙化沉淀和色彩池堤对投射光线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作用,也为池水增添了一些色彩;

第二个原因是与阳光映射有关,同一地段的不同时间,不同时间段的同一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会有所不同,池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及池水的透明度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就造成了池水色彩的不同;

三是与水中生物的颜色有关,在这五彩池中,有着许多黄绿色的藻类,由于池水的透明度高,黄绿色藻类对投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增加了池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所以池水的颜色也就不同了;第四个原因,是与周围景物的映衬有关,大家可以看到,五彩池的周围长满了漂亮的花草树木,并且它们都长得非常茂盛,这些花草树木的倒影也就使得池水更加瑰丽。

黄龙的五彩池,也许它没有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没有荔波小七孔的温婉,更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但它有自己独特的美,一种吸引我们去深深注视它、静静体会它的一种美。

好了,各位游客,关于五彩池就讲解到这里,接下来请大家尽情去感受她的美丽和神奇吧,二十分钟后我们在这里集合,前往下一个景点——争艳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5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