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核心素养
2022/12/17 来源:不详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整合同类信息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本文采用定点换景、视角转换的角度表现游踪的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整合同类信息理清作者的游踪,体会本文采用定点换景、视角转换的角度表现游踪的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顽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独具特色的语言,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写瀑布的妙处。
教学难点:
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感受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顽强、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游记单元,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壶口瀑布》一文是经典的游记,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应该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重视品味梁衡独特的语言风格。笔者认为《壶口瀑布》属于意蕴外显的一类散文,作为梁衡的代表作,它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主题表达都十分经典与精美。针对本文的文本特质,笔者借鉴了王君青春语文语用型文本的解读策略。通过引领学生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让学生了解谋篇布局的技巧,学会品读和运用词句的方法,进行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作者梁衡曾说:“艺术美只存在于创造之中,重复旧套子,不论是重复自己还是别人,都绝对不会有美。”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感受到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它奔腾激越,一泻千里;它似交响乐又如写意画,多姿多彩。那这样的美,又是如何表达出来的呢?这节课,让我们美美地朗读,在读中去品析美的语言,感悟美的情感。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州人。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其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介绍背景
本课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色,引发了作者澎湃的激情,使作者深深陶醉,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3.文本链接
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的边境上,为国务院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黄河像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当流经壶口时,宽约米左右的河水突然收束一槽,形成特大马蹄状瀑布群。主瀑布宽40米,落差30多米,瀑布涛声轰鸣,水雾升空,惊天动地,气吞山河,为黄河第一大瀑布,也是我国仅次于贵州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
二、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告诫(jiè)雾罩(zhào)推搡(tuīsǎnɡ)驰骋(chěnɡ)旋涡(wō)
寒噤(jìn)雾霭(ǎi)出轧(zhá)乘隙(xì)迂回(yū)汩汩(ɡǔ)潺潺(chán)震耳欲聋(zhèn)恕不可遏(è)
2.词语解释
推搡:使劲推;推抢。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学生略读全文,初步感知内容
1.说说作者几次游览了壶口瀑布?分别在什么季节?壶口瀑布在雨季,表现出的特征是怎样的?
(1)第一次雨季;第二次枯水季
(2)危险恐怖
2.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让我们继续品读课文,领略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
二、学生略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过作者的语言文字,你觉得壶口瀑布给人以怎样的感受?(用两到三个四字短语概括)
(主要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体会壶口瀑布给人的最初印象,用两到三个词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壶口瀑布的特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明确:气势磅礴、雄奇跌宕、柔中带刚等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经历?这两次观看的感受如何?
明确:可以引出关于游记要素的知识,即游踪、所见和所感。通过比较作者两次观看壶口瀑布的不同经历与感受,引导学生感知,第一次的经历只是铺垫,重点在于描写枯水期的壶口。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的别出心裁。历代的文人大多都是描写雨季的壶口,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出它的气势恢宏。所以我们在写游记的时候,也应该避免重复,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独特感受。
3.作者第二次到壶口看黄河是在枯水季节,他看到了与雨季不同的景象。当狭窄的壶口容不下黄河排排涌来的河水时,有什么奇特的景象发生了?
明确: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运用了比喻句,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作者第二次在壶口见到黄河,对它产生了不同于前次的感受,他想到了什么?
明确:黄河既有令人震撼的刚强的一面,也有如歌如画的柔美的一面。
三、全班自由朗读全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速读课文,作者描述了哪些季节的水?详写了哪一个?
请在描写壶口瀑布“水的形态”语句中,找出使用频率较高的动词。
明确:江水求阔大(宽度),瀑布求高险(落差)。
2.说说壶口瀑布的地点?作者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明确:①晋陕两省边境;②两次。
3.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形成的原因。
明确:①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
②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4.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5.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壶口瀑布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明确: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6.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四、拓展延伸
观看壶口瀑布视频,示范所思所想:罗丹曾说过:美丽的风景之所以使人感动,不是由于它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面对这样的壶口瀑布。我想到了在黄土高原上,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后生们,忘情的、没命的击打着的安塞腰鼓!想到了在陕北高岭上,那曲调高亢,旋律奔放的信天游!想到了在关中地区,那大喊大叫,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秦腔!这些文化体现的就是黄河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思考:面对这样雄伟壮美的壶口瀑布,你想到了什么?(比如:人生启迪、历史、文化……)
五、学生再次朗读全文,主题探究
明确: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在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形象中,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作者赞美黄河,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六、课文总结
今天,在梁衡先生的引领下,我们被黄河壶口瀑布雄浑壮阔、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气魄所震撼。在叹服于作者充满大气、灵气的笔触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庄严的思考:关于历史、关于人生、关于我们这个历经磨难而不屈生存的民族。我们也坚信:以这种坦荡无稽、百折不挠精神屹立的中华民族,也必然继往开来、勇往直前,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与繁荣。
七、作业布置:
(1)写一篇字左右的关于壶口瀑布的宣传文字,结合壶口瀑布的特点及你对课文的理解,写出黄河之美。
(2)收集有关黄河的诗句。
(3)阅读诗人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王开岭的《精神之美》和《古典之殇》,体会黄河的厚重文化和精神力量
八、教学反思
学习了《壶口瀑布》一课,总体感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契合学生的实际学情的,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特别热烈、融洽,学生学习非常投入,能够按照设计的学习梯度认真学习。特别是课堂互动探究环节,学生的发言特别精彩,有一位同学说,学习了《壶口瀑布》,我感受到了黄河的奔放美,黄河波涛汹涌,壮丽雄浑,其奔放之美让人心胸开阔。还有一位同学说我感受到了黄河的生命之美,黄河以其丰饶俊美滋育了我们的生命,黄河的生命力是顽强的生动的。学生之所以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就在于他们有话可说,他们的语言触点被激活,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学情,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眼中要有生命意识,只有具有生命意识的课堂才会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